规范要点助力精准边坡监测
边坡监测点的合理布设对于准确掌握边坡稳定性状况至关重要。以下将详细阐述边坡监测点布设的相关规范。
布设原则
首先是全面性原则。监测点应覆盖整个边坡区域,包括不同的坡段、坡顶、坡脚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滑动面等位置。这样可以确保对边坡整体稳定性进行全面监测,避免出现监测盲区。例如,对于大型的山体边坡,不仅要在明显的坡面设置监测点,还需在坡顶的裂缝、坡脚的排水口等特殊位置进行布置。
其次是代表性原则。监测点应能够代表边坡的典型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。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,应根据不同的地层结构、岩性等因素,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点。比如,在存在断层、软弱夹层的边坡,应在这些特殊地质构造附近重点布设监测点,以准确获取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信息。
最后是可靠性原则。监测点的布设要保证其长期稳定可靠。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、不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位置,避免因人为破坏、自然侵蚀等因素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。同时,监测设备的安装要牢固,确保能够准确记录边坡的变形情况。
布设方法
对于水平位移监测点,可采用全站仪、GPS等测量设备进行定位。在坡顶和坡脚等位置,按照一定的间距均匀布设监测点,一般间距可根据边坡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确定,通常为10 - 50米。对于垂直位移监测点,可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布设,同样在坡顶、坡面和坡脚等位置设置,以监测边坡的沉降和隆起情况。
对于深层位移监测点,可采用测斜管等设备。将测斜管埋入边坡内部,深度应根据潜在滑动面的位置确定,一般要穿过潜在滑动面一定深度。在测斜管的不同深度位置设置监测点,以获取边坡内部不同深度的变形信息。
布设密度
边坡监测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边坡的等级、规模、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。对于一级边坡,由于其稳定性对工程安全影响较大,监测点的布设应相对密集,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点的间距可控制在10 - 20米;对于二级边坡,监测点间距可适当增大,为20 - 30米;对于三级边坡,监测点间距可进一步增大至30 - 50米。
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,如存在断层、软弱夹层等,应适当增加监测点的密度,以确保能够准确掌握边坡的变形情况。同时,在边坡的关键部位,如坡顶的裂缝附近、坡脚的排水口等,也应增加监测点的数量。